給中國學生的第三封信- -成功、自信、快樂


2004年5月



此前,我和中國學生的多次交流都是圍繞如何達到優秀和卓越、如何成為領導人才而展開的。最近,在新浪網的聊天室和我收到的許多電子郵件中,我發現更多的中國學生需要知道的不是如何從優秀到卓越,而是如何從迷茫到積極、從失敗到成功、從自卑到自信、從惆悵到快樂、從恐懼到樂觀。

一個極端的例子是2004年2月發生在雲南大學的馬加爵事件。馬加爵殘忍地殺害了自己的4名同學。但從馬家爵被捕後與心理學家的對話內容看來,他應該不是一個邪惡的人,而是一個迷失方向、缺乏自信、性格封閉的孩子。他和很多大學生一樣,迫切希望知道如何才能獲得成功、自信和快樂。

我這一封信是寫給那些渴望成功但又覺得成功遙不可及,渴望自信卻又總是自怨自艾,渴望快樂但又不知快樂為何物的學生看的。希望這封信能够帶給讀者一個關於成功的嶄新定義,鼓勵讀者認識和肯定自己,做一個快樂的人。也希望這封信能够幫助讀者理解成功、自信、快樂是一個良性循環:從成功裡可以得到自信和快樂,從自信裡可以得到快樂和成功,從快樂裡可以得到成功和自信。


成功就是成為最好的你自己


美國作家威廉•福克納說過:「不要竭盡全力去和你的同僚競爭。你應該在乎的是,你要比現在的你強。”

中國社會有個通病,就是希望每個人都照一個模式發展,衡量每個人是否「成功」採用的也是一元化的標準:在學校看成績,進入社會看名利。尤其是在今天的中國,人們對財富的追求首當其衝,各行各業,對一個人的成功的評價,更多地以個人財富為指標。但是,有了最好的成績就能對社會有所貢獻嗎?有名利就一定能快樂嗎?

真正的成功應是多元化的。成功可能是你創造了新的財富或技術,可能是你為他人帶來了快樂,可能是你在工作崗位上得到了別人的信任,也可能是你找到了回歸自我、與世無爭的生活方式。每個人的成功都是獨一無二的。所以,凌志軍在其《成長》一書中得出的重要結論是「成為最好的你自己」。也就是說,成功不是要和別人相比,而是要瞭解自己,發掘自己的目標和興趣,努力不懈地追求進步,讓自己的每一天都比昨天更好。


成功的第一步:把握人生目標,做一個主動的人

在新浪聊天室裡,當網友問我的人生目標是什麼時,我是這麼回答的:「人生只有一次,我認為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最大的影響力(衝擊),能够幫助自己、幫助家庭、幫助國家、幫助世界、幫助後人,能够讓他們的日子過得更好、更有效率,能够為他們帶來幸福和快樂。」我回答這個問題時絲毫不需要思考,因為我從大學二年級起就把「影響力」當作自己的人生目標。

對我來說,人生目標不是一個口號,而是我最好的智囊,它曾多次幫我解決工作和生活中的難題。我當初放棄在美國的工作,只身來到中國創立微軟中國研究院,就是因為我覺得後一項工作有更大的影響力,和我的人生目標更加吻合。此外,當我收到一封封迷茫學生的來信,給他們寫回信時,我也會想:「如何讓回信有更大的影響力?」我先後公開的三封「給中國學生的信」都是如此誕生的。

馬加爵也悟出了他的人生目標,只可惜他是在案發被捕後才悟出的。他說:「姐,現在我對你講一次真心話,我這個人最大的問題就是出在我覺得人生的意義到底是為了什麼?......在這次事情以後,此時此刻我明白了,我錯了。其實人生的意義在於人間有真情。」如果馬加爵能早幾個月悟出人生目標,他在做傻事前就會問問自己,充滿真情的父母、姐姐會怎麼看待這件事?這樣,他可能就不會走上歧途了。

所以,無論是為了真情,為了影響力,還是為了快樂、家人、道德、寧靜、求知、創新......一旦確定了人生目標,你就可以像我一樣在人生目標的指引下,果斷地做出人生中的重大決定。每個人的人生目標都是獨特的。最重要的是,你要主動把握自己的人生目標。但你千萬不能操之過急,更不要為了追求所謂的「崇高」,或為了模仿他人而隨便確定自己的目標。

那麼,該怎麼去發現自己的目標呢?許多同學問我他們的目標該是什麼?我無法回答,因為只有一個人能告訴你人生的目標是什麼,那個人就是你自己。只有一個地方你能找到你的目標,那就是你心裡。

我建議你閉上眼睛,把第一個浮現在你腦海里的理想記錄下來,因為不經過思考的答案是最真誠的。或者,你也可以回顧過去,在你最快樂、最有成就感的時光裡,是否存在某些共同點?它們很可能就是最能激勵你的人生目標了。再者,你也可以想像一下,十五年後,當你達到完美的人生狀態時,你將會處在何種環境下?從事什麼工作?其中最快樂的事情是什麼?當然,你也不妨多和親友談談,聽聽他們的意見。


成功的第二步:嘗試新的領域、發掘你的興趣

為了成為最好的你自己,最重要的是要發揮自己所有的潛力,追逐最感興趣和最有激情的事情。當你對某個領域感興趣時,你會在走路、上課或洗澡時都對它念念不忘,你在該領域內就更容易取得成功。更進一步,如果你對該領域有激情,你就可能為它廢寢忘食,連睡覺時想起一個主意,都會跳起來。這時候,你已經不是為了成功而工作,而是為了「享受」而工作了。毫無疑問的,你將會從此得到成功。

相對來說,做自己沒有興趣的事情只會事倍功半,有可能一事無成。即便你靠著資質或才華可以把它做好,你也绝對沒有釋放出所有的潛力。因此,我不讚同每個學生都追逐最熱門的專業,我認為,每個人都應瞭解自己的興趣、激情和能力(也就是情商中所說的「自覺」),並在自己熱愛的領域裡充分發揮自己的潛力。

比爾•蓋茨曾說:「每天清晨當你醒來的時候,都會為技術進步給人類生活帶來的發展和改進而激動不已。」從這句話中,我們可看出他對軟件技術的興趣和激情。1977年,因為對軟件的熱愛,比爾•蓋茨放棄了數學專業。如果他留在哈佛繼續讀數學,並成為數學教授,你能想像他的潛力將被壓抑到什麼程度嗎?2002年,比爾•蓋茨在領導微軟25年後,卻又毅然把首席執行官的工作交給了鮑爾默,因為只有這樣他才能投身於他最喜愛的工作- -擔任首席軟件架構師,專注於軟件技術的創新。雖然比爾•蓋茨曾是一個出色的首席執行官,但當他改任首席軟件架構師後,他對公司的技術方向做出了重大貢獻,更重要的是,他更有激情、更快樂了,這也鼓舞了所有員工的士氣。

比爾•蓋茨的好朋友,美國最優秀的投資家,華倫•巴菲特也同樣認可激情的重要性。當學生請他指示方向時,他總這麼回答:「我和你沒有什麼差別。如果你一定要找一個差別,那可能就是我每天有機會做我最愛的工作。如果你要我給你忠告,這是我能給你的最好忠告了。”

比爾•蓋茨和華倫•巴菲特給我們的另一個啟示是,他們熱愛的並不是庸俗的、一元化的名利,他們的名利是他們的理想和激情帶來的。美國一所著名的經管學院曾做過一個調查,結果發現,雖然大多數學生在入學時都想追逐名利,但在擁有最多名利的校友中,有90%是入學時追逐理想、而非追逐名利的人。

我剛進入大學時,想從事法律或政治工作。一年多後我才發現自己對它沒有興趣,學習成績也只在中遊。但我愛上了計算機,每天瘋狂地編程,很快就引起了老師、同學的重視。終於,大二的一天,我做了一個重大的決定:放棄此前一年多在全美前三名的哥倫比亞大學法律系已經修成的學分,轉入哥倫比亞大學默默無名的計算機系。我告訴自己,人生只有一次,不應浪費在沒有快樂、沒有成就感的領域。當時也有朋友對我說,改變專業會付出很多代價,但我對他們說,做一個沒有激情的工作將付出更大的代價。那一天,我心花怒放、精神振奮,我對自己承諾,大學後三年每一門功課都要拿A。若不是那天的決定,今天我就不會擁有在計算機領域所取得的成就,而我很可能只是在美國某個小鎮上做一個既不成功又不快樂的律師。

即便如此,我對職業的激情還遠不能和我父親相比。我從小一直以為父親是個不苟言笑的人,直到去年見到父親最喜愛的兩個學生(他們現在都是教授),我才知道父親是多麼熱愛他的工作。他的學生告訴我:「李老師見到我們總是眉開眼笑,他為了讓我們更喜歡我們的學科,常在我們最喜歡的餐館討論。他在我們身上花的時間和金錢,遠遠超過了他微薄的收入。」我父親是在70歲高齡,經過從軍、從政、寫作等職業後才找到了他的最愛- -教學。他過世後,學生在他抽屜裡找到他勉勵自己的兩句話:「老牛明知夕陽短,不用揚鞭自奮蹄。」最令人欣慰的是,他在人生的最後一段路上,找到了自己的最愛。

那麼,如何尋找興趣和激情呢?首先,你要把興趣和才華分開。做自己有才華的事容易出成果,但不要因為自己做得好就認為那是你的興趣所在。為了找到真正的興趣和激情,你可以問自己:對於某件事,你是否十分渴望重複它,是否能愉快地、成功地完成它?你過去是不是一直嚮往它?是否總能很快地學習它?它是否總能讓你滿足?你是否由衷地從心裡(而不只是從腦海里)喜愛它?你的人生中最快樂的事情是不是和它有關?當你這樣問自己時,注意不要把你父母的期望、社會的價值觀和朋友的影響融入你的答案。

如果你能明確回答上述問題,那你就是幸運的,因為大多數學生在大學四年裡都在摸索或悔恨。如果你仍未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那我只有一個建議:給自己最多的機會去接觸最多的選擇。記得我剛進卡內基•梅隆的博士班時,學校有一個機制,允許學生挑老師。在第一個月裡,每個老師都使盡全身解數吸引學生。正因為有了這個機制,我才幸運地碰到了我的恩師瑞迪教授,選擇了我的博士題目「語音識別」。雖然並不是所有學校都有這樣的機制,但你完全可以自己去瞭解不同的學校、專業、課題和老師,然後從中挑選你的興趣。你也可以通過圖書館、網絡、講座、社團活動、朋友交流、電子郵件等方式尋找興趣愛好。唯有接觸你才能嘗試,唯有嘗試你才能找到你的最愛。

我的同事張亞勤曾經說:「那些敢於去嘗試的人一定是聰明人。他們不會輸,因為他們即使不成功,也能從中學到教訓。所以,只有那些不敢嘗試的人,才是绝對的失敗者。」希望各位同學盡力開拓自己的視野,不但能從中得到教益,而且也能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


成功的第三步:針對興趣,定階段性目標,一步步邁進

找到了你的興趣,下一步該做的就是制定具體的階段性目標,一步步向自己的理想邁進。

首先,你應客觀地評估距離自己的興趣和理想還差些什麼?是需要學習一門課、讀一本書、做一個更合群的人、控制自己的脾氣還是成為更好的演講者?十五年後成為最好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會有什麼差別?還是其他方面?你應盡力彌補這些差距。例如,當我決定我一生的目的是要讓我的影響力最大化時,我發現我最欠缺的是演講和溝通能力。我以前是一個和人交談都會臉紅,上台演講就會恐懼的學生。我做助教時表現特別差,學生甚至給我取了個「開複劇場」的綽號。因此,為了實現我的理想,我給自己設定了多個提高演講和溝通技巧的具體目標。

其次,你應定階段性的、具體的目標,再充分發揮中國人的傳統美德- -勤奮、向上和毅力,努力完成目標。比如,我要求自己每個月做兩次演講,而且每次都要我的同學或朋友去旁聽,給我反饋意見。我對自己承諾,不排練三次,決不上台演講。我要求自己每個月去聽演講,並向優秀的演講者求教。有一個演講者教了我克服恐懼的幾種方法,他說,如果你看著觀眾的眼睛會緊張,那你可以看觀眾的頭頂,而觀眾會依然認為你在看他們的臉,此外,手中最好不要拿紙而要握起拳來,那樣,顫抖的手就不會引起觀眾的注意。當我反覆練習演講技巧後,我自己又發現了許多祕訣,比如:不用講稿,通過講故事的方式來表達時,我會表現得更好,於是,我仍準備講稿但只在排練時使用; 我發現我回答問題的能力超過了我演講的能力,於是,我一般要求多留時間回答問題; 我發現自己不感興趣的東西就無法講好,於是,我就不再答應講那些我沒有興趣的題目。幾年後,我周圍的人都誇我演講得好,甚至有人認為我是個天生的好演說家,其實,我只是實踐了中國人勤奮、向上和毅力等傳統美德而已。

任何目標都必須是實際的、可衡量的目標,不能只是停留在思想上的口號或空話。制定目標的目的是為了進步,不去衡量你就無法知道自己是否取得了進步。所以,你必須把抽象的、無法實施的、不可衡量的大目標簡化成為實際的、可衡量的小目標。舉例來說,幾年前,我有一個目標是擴大我在公司裡的人際關係網,但「多認識人」或「增加影響力」的目標是無法衡量和實施的,我需要找一個實際的、可衡量的目標。於是,我要求自己「每週和一位有影響力的人吃飯,在吃飯的過程,要這個人再介紹一個有影響的人給我」。衡量這個目標的標準是「每週與一人一餐、餐後再認識一人」。當然,我不會滿足於這些基本的「指標」。擴大人際關係網的目的是使工作更成功,所以,我還會衡量「每週一餐」中得到了多少信息,有多少我的部門雇用的人是在這樣的人際網中認識的。一年後,我的確從這些衡量標準中,看到了自己的關係網有了顯著的擴大。

制定具體目標時必須瞭解自己的能力。目標設定過高固然不切實際,但目標也不可定得太低。對目標還要做及時的調整:如果超出自己的期望,可以把期望提高; 如果未達到自己的期望,可以把期望調低。達成了一個目標後,可以再制定更有挑戰性的目標; 失敗時要坦然接受,認真總結教訓。

最後,再一次提醒同學們,目標都是屬於你的,只有你知道自己需要什麼。制定最合適的目標,主動提升自己,並在提升過程中客觀地衡量進度,這樣才能獲得成功,才能成為更好的你自己。


自信是自覺而非自傲


自信的人敢於嘗試新的領域,能更快地發展自己的興趣和才華,更容易獲得成功。自信的人也更快樂,因為他不會時刻擔心和提防失敗。

很多人認為自信就是成功。一個學生老得第一名,他有了自信。一個員工總是被提升,他也有了自信。但這只是一元化的成功和一元化的自信。

其實,自信不一定都是好事。沒有自覺的自信會成為自傲,反而會失去了別人的尊重和信賴。好的自信是自覺的,即很清楚自己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自覺的人自信時,他成功的概率非常大; 自覺的人不自信時,他仍可努力嘗試,但會將風險坦誠地告訴別人。自覺的人不需要靠成功來增強自信,也不會因失敗而喪失自信。


自信的第一步:不要小看自己,多給自己打氣

「自」信的關鍵在於自己。如果你自己總認為自己不行,你是無法得到自信的。例如,馬加爵曾說:「我覺得我太失敗的,同學都看不起我......很多人比我老練,讓我很自卑。」雖然馬加爵很聰明也很優秀,但他從沒有真正自信過。

自信的秘密是相信自己有能力。中國古諺:「天生我才必有用」, 「一枝草,一點露」,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性和長處,值得看重和發揮。我記得我11歲剛到美國時,課堂上一句英語都聽不懂,有一次老師問「1/7換算成小數等於幾?」我雖然不懂英文,但認得黑板上的「1/7”這是我以前「背」過的。我立刻舉手並正確回答了這個問題。不會「背書」的美國老師詫異地認為我是個「數學天才」,並送我去參加數學競賽,鼓勵我加入數學夏令營,幫助同學學習數學。她的鼓勵和同學的認可給了我自信。我開始告訴自己,我有數學的天分。這時,我特別想把英文學好,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學習更多的數學知識。這種教育方式不但提高了我的自信,也幫助我在各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中國式教育認為人的成長是不斷克服缺點的過程,所以老師更多是在批評學生,讓學生彌補最差的學科。雖然應把每科都學得「足够好」,但人才的價值在於充分發揮個人最大的優點。美國蓋洛普公司最近出了一本暢銷書《現在,發掘你的優勢》。蓋洛普的研究人員發現:大部分人在成長過程中都試著「改變自己的缺點,希望把缺點變為優點」,但他們卻碰到了更多的困難和痛苦; 而少數最快樂、最成功的人的祕訣是「加強自己的優點,並管理自己的缺點」。「管理自己的缺點」就是在不足的地方做得足够好, 「加強自己的優點」就是把大部分精力花在自己有興趣的事情上,從而獲得無比的自信。

凌志軍的《成長》一書裡還有很多得到自信的例子:微軟亞洲工程院院長張宏江說他從小就「相信我是最聰明的。即使再後來的日子裡我常常不如別人,但我還是對自己說:我能比別人做得好」; 微軟亞洲研究院的主任研究員周明小時候在「學生勞動」中刷了108個瓶子,打破了紀錄,從而獲得自信。他說:「我原來一直是沒有自信心的,但是這件事給了我自信。這是我一生中最快樂的經驗,散發著一種迷人的力量,一直持續到今天。我發現了天才的全部秘密,其實只有6個字:不要小看自己。”

自信是一種感覺,你沒有辦法用背書的方法「學習」自信,而唯一靠「學習」提升自信的方法是以實例「訓練」你的大腦。要得到自信,你必須成為自己最好的拉拉隊,每晚入睡前不妨想想,今天發生了什麼值得你自豪的事情?你得到了好的成績嗎?你幫助別人了嗎?有什麼超出了你的期望嗎?有誰誇獎了你嗎?我相信每個人每天都可以找到一件成功的事情,你會慢慢發現,這些「小成功」可能會越來越有意義。

有個著名教練在每次球賽前,總會要求隊員回憶自己最得意的一次比賽。他甚至讓隊員把最得意的比賽和一個動作(如緊握拳頭)聯繫起來,以便使自己每次做這個動作時,就會下意識地想到得意的事,然後在每次比賽前反覆做這個動作以「訓練」大腦,提升自信。

希望同學們都能成為自己最好的拉拉隊,同時多結交為你打氣的朋友,多回味過去的成功,千萬不要小看自己。


自信的第二步:用毅力、勇氣,從成功裡獲得自信,從失敗裡增加自覺

當你感覺到自信時,無論多麼小的成功,你都會特別期望再一次得到自己或別人的肯定,這時,你需要有足够的毅力。只要你有毅力,就會像周明所說的那樣, 「什麼事情只要我肯乾,就一定可以乾好。你能學會你想學會的任何東西,這不是你能不能學會的問題,而是你想不想學的問題。如果你對自己手裡的東西有強烈的慾望,你就會有一種堅韌不拔的精神,尤其當你是普通人的時候。”

有時,你可能沒做過某一件事,不知道能不能做成。這時,除了毅力外,你還需要勇氣。我以前在工作中,一般的溝通沒有問題,但到了總裁面前,總是不敢講話,怕說錯話。直到有一天,公司要做改組,總裁召集十多個人開會,他要求每個人輪流發言。我當時想,既然一定要講,那不如把心裡話講出來。於是,我鼓足勇氣說:「我們這個公司,員工的智商比誰都高,但是我們的效率比誰都差,因為我們整天改組,不顧到員工的感受和想法......」我說完後,整個會議室鴉雀無聲。會後,很多同事給我發電子郵件說:「你說得真好,真希望我也有你的膽子這麼說。」結果,總裁不但接受了我的建議,改變了公司在改組方面的政策,而且還經常引用我的話。從此,我充滿了自信,不懼怕在任何人面前發言。這個例子充分印証了「你沒有試過,你怎麼知道你不能」這句話。

有勇氣嘗試新事物的同時,也必須有勇氣面對失敗。大家不能只憑匹夫之勇去做注定要失敗的事。但當你畏懼失敗時,不妨想一想,你怕失去什麼?最壞的下場是什麼?你不能接受嗎?在上面的例子中,如果總裁否定了我的看法,他會不尊重我嗎?不但不會,別人很可能還會認為我勇氣可嘉。而且,自覺的人會從失敗中學習,認識到自己不適合做什麼事情,再提升自己的自覺。因此,不要畏懼失敗,只要你盡了力,願意向自己的極限挑戰,你就應為自己的勇氣而自豪。

一個自信和自覺的人,如果能勇敢地嘗試新的事物,並有毅力把它做好,他就會從成功裡獲得自信,從失敗裡增加自覺。


自信的第三步:自覺地定具體的目標,虛心地聽他人的評估

培養自信也要設定具體的目標,一步步地邁進。這些目標也必須是可衡量的。我曾把我在總裁面前發言的例子講給我女兒聽,因為她的老師認為她很害羞,在學校不舉手發言,我希望鼓勵她勇於發言。她同意試一試,但她認為只有在適當的時候,有最好的意見時才願意發言。但是,我認為有了「最好的意見」這個主觀的評估,目標就很難衡量。於是,我和她制定了一個可衡量的、實際的目標:她每天舉一次手,如果堅持一個月就有獎勵。然後,我們慢慢增加舉手的次數。一年後,老師注意到,她對課堂發言有了足够的自信。

自信绝非自我偏執、不容許自己犯錯,或過度自我中心,失去客觀的立場。我有個绝頂聰明的同事,他一生認準了「我永遠不會錯」這句「真理」。他表現得無比自信,一旦證明他某句話是對的,他就會提醒所有人幾個月前他早就說過了。但因為他幾乎是為了自信而活著,一旦證明他某句話是錯的,他就會顧左右而言他,或根本否認此事。雖然他的正確率高達95%但5%的錯誤讓他失去了自己的信譽和他人的尊敬。這個例子告訴我們,自傲的自信或不自覺的自信甚至比不自信更加危險。

情商中的自覺有兩個層面:對自己和環境皆能俱到,掌握主客觀的情勢。有自覺的人不會過度地自我批評,也不會天真地樂觀,他們能客觀地評估自己。所以,他們會坦誠地面對自己的能力極限,不會輕易地接受自己能力範圍外的工作。當然,他們仍樂於接受挑戰,但會在接受挑戰時做客觀的風險評估。這樣的人不但對自己坦誠,對他人也坦誠。坦誠地面對失敗會得到別人的信賴,因為他們知道你接受了教訓。坦誠地面對自己的缺點也會得到別人的尊敬,因為他們知道你不會自不量力。所以,自覺的人容易成功,也容易自信。

自覺的人不但公平地評價自己,還主動要求周圍的人給自己批評和反饋。他們明白,雖然自己很自覺,但別人眼中的自己是更為重要的。一方面,別人眼中的自己更為客觀,另一方面,別人眼中的自己才是真正存在的自己(「悟性是現實」),也就是說,如果別人都認為你錯了,只有你自認為沒有錯,那麼在社會、學校或公司眼中,你就是錯了。所以,你必須虛心地理解和接受別人的想法,而且以別人的想法作為最終的目標。比如,我女兒可以每天評估自己的發言,但最終,只有當老師和同學們認為她是個開朗的、有想法的學生時,她才達到了最終的目標。

獲得坦誠的反饋特別是負面的回饋並不容易。所以,你最好能有一些勇敢坦誠的知心好友,他們願意在私下對你說真心話。當然,你不能對負面的反饋有任何不滿,否則你以後就聽不到真心話了。除了私下的反饋外,在美國的公司裡,還有一種「360度」意見調查,可以對員工的上司、下屬同時做多方面的調查。因為這種調查是匿名的,它往往能獲得真實的意見,如果很多人都說你在某方面仍須改進,這樣的說法就比自己的或老闆的看法更有說服力。雖然在學校裡沒有這種正式的調查,但是你仍然可以盡力地去理解他人對你的想法。我的父親常教誨我們凡事謀之於眾,就是指開放心胸,切勿以井觀天,局限了自己的視野。

馬加爵說:「同學都看不起我。」其實,如果他有勇氣向他信任的同學求証,他也許會發現自己錯怪了同學,也許會發現交錯了朋友,也許會證實同學確實看不起他並瞭解其中的原因,然後自我改進。坦誠的交流和真心的朋友或許都可以幫助馬加爵避免悲劇的發生。

有自覺的人會為自己制定現實的目標,客觀地衡量自己,並會請他人幫助評估。這樣的人能持續提升自己的自信,並能避免自信發展為自傲。


快樂比成功更重要


科學研究證明:心情好的人最能發揮潛力; 快樂能提高效率、創造力和正確決策的概率; 快樂的人有開明的思想,願意幫助別人。但與其說快樂帶來成功,還不如說成功的目的是帶來快樂。我曾建議同學們追逐自己的理想和興趣,其實做自己理想的、有興趣的事情就是一種快樂。所以,快樂比成功更應成為我們的最終目標。


快樂的第一步:接受你的父母、環境、自己

不快樂的人總對一些無奈的事生悶氣,不喜歡自己、父母和老師,不願意讀枯燥的書、不願意應付考試。對於這些無奈的事,我希望同學們能學會坦然地接受它們。

在所有「不能改變的事情」 中,最不能改變的是父母,最應接受的也是父母。有不少學生說:「父母不理解我,不接受我,不體會我的想法,總要求我用他們的價值觀和理念來做事、讀書、求學。所以我總是避開他們,越來越孤獨。」對這些同學,我的回答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你應該接受你的父母,千萬不要因為感覺父母不理解你而自我封閉。父母的成長環境不同,思維方式不同,他們對成功的定義可能也不同,對你的期望與你對自己的期望就有較大的差異。但他們人生的路走得比你長,經驗比你豐富,你不能先入為主地排斥他們。另外,你必須理解,父母是世界上最愛你的人,他們也是唯一可以無條件為你付出的人,你應該無條件地接受你的父母。作子女的經常把父母親過度理想化,而疏忽了绝大多數的父母,在他們生長的環境中,比我們更為匱乏、不足,他們可能沒有機會學習如何當一個稱職的父母,但以他們的條件,也盡力了。如果我們鄙視、排斥父母,無異是對自己生命的來源不敬,那如何能快樂?

第二,你可以試著去改變父母的想法,但你首先應反問,你理解和接受你的父母嗎?你能體會父母的想法嗎?當你抱怨父母總是期望你完美時,難道你不也是在期望父母完美嗎?凌志軍建議說:「父母對你們的期望沒有錯,只是你們應該讓父母瞭解,你們對他們的期望。」所以,在要求他們理解你之前,你應先去理解他們,這樣才能更成功地和他們溝通。相互瞭解後,也許你們仍有不同意見但能彼此諒解,也許你或他們會改變原來的看法而達到共識。為此,你首先應和父母建立一個坦誠的溝通關係。也許起初你們會覺得別扭,但我相信你們很快就會體會到親情與溫馨。

除了接受父母,你還應接受環境中不能改變的事情。有些同學期望著不必考他們認為沒用的題目,不必上他們認為沒用的課,不必聽他們不信任的老師講課。但在社會中生存,我們必須學會接受那些不能改變的事。凌志軍說:「如果我遇到`應該做的事情』和`喜歡做的事情』之間的衝突,我會給自己安排一個時間表,每天在規定的時間裡完成`應該做的事情』 - -時間表能激勵你集中精力並提高效率。然後去做`喜歡做的事情』。」人生是有限的,大家應把有限的時間用在「喜歡做的事情」上,但必須先把「應該做的事情」做得足够好。

最無謂的「發愁」就是對自己不滿意。這不但浪費了時間,而且會造成事倍功半。所以,同學們一方面要培養自己的自信,以每一個小的成功來激勵自己,另一方面也必須能接受自己,理解你們是為自己而生活的。為自己而生活就是要為了自己的快樂、興趣和人生目標而努力,不要活在別人的價值觀裡。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沈向洋小時候一直活在別人的價值觀裡,為了「第一名」拼命,但是有一天, 「我忽然意識到原來的想法錯了。打敗別人,得第一名,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能不能學會尊重你自己,能不能發現自己的價值在哪裡。”

當你開始為自己而生活,接受並喜歡你自己,接受並接近你的父母,接受環境中不能改變的事情,你就會發現你開始快樂了。


快樂的第二步:宣泄你的情感,控制你的脾氣

心理學家認為,馬加爵「在精神上一直是孤獨的,因為他總不願與人交流,不願說出自己真實的感受......是一個情緒反應相當激烈的人,但是他外表上又是一個相當壓抑的人。」馬加爵給親人的信上也寫道:「我這個人動情的話歷來就講不出口。」如果馬加爵能直接地宣泄自己的感情,他也許可以防止悲劇發生。事後馬加爵也想到:「逃亡的時候覺得自己傻,可以選擇吵架就算了,沒有必要殺人。”

中國人總認為矜持、含蓄是美德。但我認為,在今天的時代裡,直截了當的溝通更為重要。拐彎抹角、言不由衷、瞻前顧後、當面不說、背後亂講都是壞習慣。有一位中國老闆和他的下屬吵架,他問我是不是該請第三者調解,我給他的建議是:因為這是情感的事情,你應該直接去和下屬溝通; 第三者為了做和事佬,可能會說出違背你或你的下屬意願的話(例如謊稱你已經認錯,但其實你沒有),這反而會造成更多的麻煩。

當然,在情感問題上,直接溝通也需要技巧。例如,那位老闆如果第一句話就對下屬說:「你錯了,但是我不和你計較。」那麼下屬肯定會反感。如果老闆說:「你在那麼多人面前罵我,很顯然是你想搶我的工作。」結果就更不堪設想。顯然,當你直接溝通時,不要論對錯,不要猜測別人的動機,更不要再趁機補一句。最有效的溝通就是直接談到你的感情,比如那位老闆可以說:「當你在那麼多人面前罵我時,我感到失去尊嚴,非常為難。」這樣一句話是不能反駁的,甚至可能會引發理解和同情。

當你怒火中燒時,把憤怒的話轉變成感性的話並不容易。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又需要依靠「自覺」和 “自控」。自覺不只是認識自己的能力,更是認識自己的感情。自覺的人知道自己何時會喜怒哀樂,也理解喜怒哀樂的宣泄會造成何種後果。如果他感到氣憤,他不會瞬間爆炸,因為他知道爆炸的後果,但他也不會壓抑自己的感情,因為那會對心靈造成很大的傷害,他通常會儘量自控地用最有建設性的方式處理。正面、感性的溝通可以降低火爆的氣氛。感情和溝通都是最有感染性的,你完全可以用有建設性的、寬容的態度來與他人溝通並影響他人。

自控是一種內心的自我對話,可以提醒自己不要落入惡劣態度的陷阱。除了上溯的理智分析外,深呼吸是最快、最簡單的情緒調節方法,中國人說:「心浮氣躁」、「心神不寧」、「心亂如麻」、「心焦如焚」,指的都是心情紊亂和情緒及精神狀態的關係,而「氣定神閑」、「心安理得」最方便的作法就是深呼吸,也就藉由調氣調息,把氣調順了,比較能擺脫情緒的牽扯,回到理性思考。美國對有暴力行為的加害人,都會施以團體教育,而教導他們認清暴力的毀滅性,學習控制自己的衝動,也就是懂得「叫停」或「離開現場」,以保護自己和對方的安全,避免鑄成大錯。

如果認為自控不容易,那麼,你可以請你的知心好友隨時提醒你。我過去的一個老闆常常一生氣就一發不可收拾,而且他生氣都有前兆:他會先用刁鑽的問題考倒你,然後他開始戰抖,最後他才發脾氣。但他想改掉這個毛病,於是他要求我在每次看到前兆時,用一句「密語」 (如「讓我們言歸正傳吧」)來提醒他。幾次「密語」提醒之後,他就有了自覺和自控的能力,再也不需要別人提醒了。


快樂的第三步:有人分享快樂加倍,有人分擔痛苦減半

科學研究告訴我們,調節自己的心情最好的方法就是找到知心的人傾訴和溝通。科學的根據是,感情源於人腦的lymbic系統,而該系統主要靠與他人的接觸調節。科學證明,在一起交談的兩個人會慢慢達到同樣的心理狀態(喜怒哀樂)和生理狀態(體溫、心跳等)。因此,若想達到感情的平衡,我們必須懂得依靠別人。與人溝通是提升你的情商和快樂的唯一方法。與世隔绝的人只會越來越苦悶。西方有一古諺:「有人分享快樂加倍,有人分擔痛苦減半。」馬加爵所謂的真情,應該就是指能分享心情、內心的人吧!

所以,如果你情緒不好,或受了委屈時,應多向父母、朋友傾訴,不要像馬加爵那樣總把話悶在心裡,只對日記傾訴。馬加爵很苦悶,卻沒有傾訴苦悶的渠道。他說:「我在學校一個朋友也沒有,我在學校那麼落魄......在各種孤獨中間,人最怕精神上的孤獨。」馬加爵在人際交往中碰到很多障礙,這些障礙帶給他苦悶,而這些苦悶又沒有渠道宣泄,進而造成更大的苦悶。這個惡性循環最終導致了悲劇的發生。其實,馬加爵的內心獨白,證明他是一個有自覺的人,他能看清自己的困境,可惜他將自己鎖在自我封閉的牢籠裡,讓仇恨把他帶向毀滅。記得去年,非典風波,最恐怖的威脅就是被隔離,可是平日裡我們卻常忽略了心裡的孤立,使我們和快樂绝緣。

要得到快樂,你需要幽默、樂觀的想法和溝通。在所有的溝通中, 「笑」的感染力是最大的。耶魯大學的研究發現, 「笑」的感染力超過了所有其他感情,人們總會反射式地以微笑來回報你的微笑,而開懷的大笑更能迅速創造一個輕鬆的氣氛,此外,幽默的笑也能促進相互信任,激發靈感。樂觀、正面思考的力量是無窮的。近年來憂鬱症已成為全世界來勢洶洶的心理疾病,而其和負面思考有極大的關係,有些人習慣鑽牛角尖,往悲觀無助的方向想,困在死胡同中。如果能換個角度,半杯水有一半滿的而非一半空的! 現在的不如意,代表有無限成長進步的空間。學習檢查自己,常保正念。

無論是驅逐悲傷或是獲取快樂,我們都需要從傾訴和溝通中得到正面的激勵。最自然的溝通對象可能是你的親人,特別是你的父母。我相信,所有的父母都願意聽孩子的傾訴。

但是, 「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所以我們也需要和知心朋友溝通、傾訴。交朋友時不要只看朋友的嗜好和個性,更重要的是,你需要一些會鼓勵人的、樂觀的、幽默的、誠懇的、有同理心的、樂於助人的、願意聽人訴說的朋友。也許你會說:「我沒有這樣的朋友,也不敢去亂找朋友,如果別人拒绝怎麼辦?」如果別人拒绝你,你沒有失去任何東西,但如果別人接受你,你可能因此找到你自己。

我希望你也會在尋找好友的過程中,也讓自己成為這樣一個會鼓勵人的、樂觀的、幽默的、誠懇的、有同理心的、樂於助人的、願意聽人訴說的人,並盡力去幫助你周圍的親人和朋友。唯有更多人願意付出,快樂才能更迅速地通過人際網擴散。


給中國學生的祝福


我一直信奉以下做事的三原則:有勇氣來改變可以改變的事情,有度量接受不可改變的事情,有智慧來分辨兩者的不同。

祝福中國的學生,當你碰到挫折時,能用這三個原則,以度量、勇氣、智慧來幫助你渡過難關。

祝福中國的學生,當你追求成功、自信、快樂時,不要忘了成功是多元化的,不要忘了自信是自覺而非自傲,不要忘了快樂的人總能理解、接受和喜歡自己。

祝福中國的學生,當你逐步獲得成功、自信、快樂時,會發現一個良性循環:從成功裡得到自信和快樂,從自信裡得到快樂和成功,從快樂裡得到成功和自信。

祝福中國的學生,當你擁有成功、自信、快樂後,不要忘了幫助他人獲得成功、自信和快樂。




給中國學生的第四封信- -大學四年應該這麼度過


2005年2月



今天,我回復了「開複學生網」開通以來的第1000個問題。關掉電腦後,始終有一封學生來信縈繞在我的腦海里,揮之不去:

開複老師:

就要畢業了。

回頭看自己所謂的大學生活,

我想哭,不是因為離別,而是因為什麼都沒學到。

我不知,簡歷該怎麼寫,若是以往我會讓它空白。

最大的收穫也許是......對什麼都沒有的忍耐和適應......

這封來信道出了不少大三、大四學生的心聲。大學期間,有許多學生放任自己、虛度光陰,還有許多學生始終也找不到正確的學習方向。當他們被第一次補考通知喚醒時,當他們收到第一封來自應聘企業的婉拒信時,這些學生才驚訝地發現,自己的前途是那麼渺茫,一切努力似乎都為時已晚......

這「第四封信」是寫給那些希望早些從懵懂中警醒過來的大學生,那些从未贪睡并希望把握自己的前途和命运的大学生以及那些即将迈进大学门槛的未来大学生们的。在這封信中,我想對所有同學說:

大學是人一生中最為關鍵的階段。從入學的第一天起,你就應當對大學四年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規劃。為了在學習中享受到最大的快樂,為了在畢業時找到自己最喜愛的工作,每一個剛進入大學校園的人都應當掌握七項學習:學習自修之道、基礎知識、實踐貫通、培養興趣、積極主動、掌控時間、為人處事。只要做好了這七點,大學生臨到畢業時的最大收穫就绝不會是「對什麼都沒有的忍耐和適應」,而應當是「對什麼都可以有的自信和渴望」。只要做好了這七點,你就能成為一個有潛力、有思想、有價值、有前途的快樂的畢業生。


大學:人生的關鍵


大學是人生的關鍵階段。這是因為,進入大學是你一生中第一次放下高考的重擔,開始追逐自己的理想、興趣。這是你第一次離開家庭生活,獨立參與團體和社會生活。這是你第一次不再單純地學習或背誦書本上的理論知識,而是有機會在學習理論的同時親身實踐。這是你第一次不再由父母安排生活和學習中的一切,而是有足够的自由處置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的各類問題,支配所有屬於自己的時間。

大學是人生的關鍵階段。這是因為,這是你一生中最後一次有機會系統性地接受教育。這是你最後一次能够全心建立你的知識基礎。這可能是你最後一次可以將大段時間用於學習的人生階段,也可能是最後一次可以擁有較高的可塑性、可以不斷修正自我的成長歷程。這也許是你最後一次能在相對寬容的,可以置身其中學習為人處世之道的理想環境。

大學是人生的關鍵階段。在這個階段裡,所有大學生都應當認真把握每一個「第一次」,讓它們成為未來人生道路的基石; 在這個階段裡,所有大學生也要珍惜每一個「最後一次」,不要讓自己在不遠的將來追悔莫及。在大學四年裡,大家應該努力編織自己的夢想,明確自己的方向,奠定自己的基礎。

我們可以用下圖來描述大學四年在人一生中的地位和價值:


我們可以看出,大學是一生中學習能力轉變最大的時候,是把「基礎學習」和「進入社會」這兩個階段銜接起來的重要時期。因此,在大學四年中,要努力培養自己的學習能力,提高自己的學習境界,讓自己成為一個擅長終身學習的人。

大學四年每個人都只有一次,大學四年應該這麼度過......

自修之道:從舉一反三到無師自通

記得我在哥倫比亞大學任助教時,曾有位中國學生的家長向我抱怨說:「你們大學裡到底在教些什麼?我孩子讀完了大二計算機系,居然連VisiCalc 都不會用。”

我當時回答道:「電腦的發展日新月異。我們不能保證大學裡所教的任何一項技術在五年以後仍然管用,我們也不能保證學生可以學會每一種技術和工具。我們能保證的是,你的孩子將學會思考,並掌握學習的方法,這樣,無論五年以後出現什麼樣的新技術或新工具,你的孩子都能遊刃有餘。”

她接著問:「學最新的軟件不是教育,那教育的本質究竟是什麼呢?」

我回答說:「如果我們將學過的東西忘得一乾二淨時,最後剩下來的東西就是教育的本質了。”

我當時說的這句話來自教育家B. F. 皮貨商的名言。所謂「剩下來的東西」,其實就是自學的能力,也就是舉一反三或無師自通的能力。大學不是「職業培訓班」,而是一個讓學生適應社會,適應不同工作崗位的平臺。在大學期間,學習專業知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還是要學習思考的方法,培養舉一反三的能力,只有這樣,大學畢業生才能適應瞬息萬變的未來世界。

上中學時,老師會一次又一次重複每一課裡的關鍵內容。但進了大學以後,老師只會充當引路人的角色,學生必須自主地學習、探索和實踐。走上工作崗位後,自學能力就顯得更為重要了。微軟公司曾做過一個統計:在每一名微軟員工所掌握的知識內容裡,只有大約10%是員工在過去的學習和工作中積累得到的,其他知識都是在加入微軟後重新學習的。這一數據充分表明,一個缺乏自學能力的人是難以在微軟這樣的現代企業中立足的。

自學能力必須在大學期間開始培養。許多同學總是抱怨老師教得不好,懂得不多,學校的課程安排也不合理。我通常會勸這些學生說:「與其詛咒黑暗,不如點亮蠟燭」。 大學生不應該只會跟在老師的身後亦步亦趨,而應當主動走在老師的前面。例如,大學老師在一個課時裡通常要涵蓋課本中幾十頁的信息內容,僅僅通過課堂聽講是無法把所有知識學通、學透的。最好的學習方法是在老師講課之前就把課本中的相關問題琢磨清楚,然後在課堂上對照老師的講解彌補自己在理解和認識上的不足之處。

中學生在學習知識時更多地是追求「記住」知識,而大學生就應當要求自己「理解」知識並善於提出問題。對每一個知識點,都應當多問幾個「為什麼」。一旦真正理解了理論或方法的來龍去脈,大家就能舉一反三地學習其他知識,解決其他問題,甚至達到無師自通的境界。

事實上,很多問題都有不同的思路或觀察角度。在學習知識或解決問題時,不要總是死守一種思維模式,不要讓自己成為課本或經驗的奴隸。只有在學習中敢於創新,善於從全新的角度出發思考問題,學生潛在的思考能力、創造能力和學習能力才能被真正激發出來。

《禮記•學記》上講:「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也就是說,大學生應當充分利用學校裡的人才資源,從各種渠道吸收知識和方法。如果遇到好的老師,你可以主動向他們請教,或者請他們推薦一些課外的參考讀物。除了資深的教授以外,大學中的青年教師、博士生、碩士生乃至自己的同班同學都是最好的知識來源和學習夥伴。每個人對問題的理解和認識都不盡相同,只有互幫互學,大家才能共同進步。

有些同學曾告訴我說,他們很羨慕我在讀書時能有一位獲得過圖靈獎的大師傳道授業。其實,雖然我非常推崇我的老師,但他在大學期間並沒有教給我多少專業知識。他只是給我指明瞭大方向,讓我分享他的經驗,給我提供研究的資源,並教我做人的方法。他沒有時間也沒有必要指導我學習具體的專業知識。我在大學期間積累的專業知識都是通過自學獲得的。剛入門時,我曾多次紅著臉向我的師兄請教最基本的知識內容,開會討論時我曾問過不少膚淺的問題,課餘時間我還主動與同學探討、切磋。「三人行必有我師」,大學生的周圍到處是良師益友。只要珍惜這些難得的機會,大膽發問,經常切磋,我們就能學到最有用的知識和方法。

大學生應該充分利用圖書館和互聯網,培養獨立學習和研究的本領,為適應今後的工作或進一步的深造做準備。首先,除了學習老師規定的課程以外,大學生一定要學會查找書籍和文獻,以便接觸更廣泛的知識和研究成果。例如,當我們在一門課上發現了自己感興趣的課題,就應當積極去圖書館查閱相關文獻,瞭解這個課題的來龍去脈和目前的研究動態。熟練和充分地使用圖書館資源,這是大學生特別是那些有志於科學研究的大學生的必備技能之一。讀書時,應儘量多讀一些英文原版教材。有些原版教材寫得深入淺出,附有大量實例,比中文教材還適於自學。其次,在書本之外,互聯網也是一個巨大的資源庫,大學生們可以借助搜索引擎在網上查找各類信息。「開複學生網」開通半年以來,我發現很多同學其實並沒有很好地掌握互聯網的搜索技巧,有時他們提出的問題只要在搜索引擎中簡單檢索一下,就能輕易找到答案。還有些同學很容易相信網上的謠言,而不會利用搜索引擎自己查考、求証。除了搜索引擎以外,網上還有許多網站和社區也是很好的學習園地。

自學時,不要因為達到了學校的要求就沾沾自喜,也不要認為自己在大學裡功課好就足够了。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人才已經變成了一個國際化的概念。當你對自己的成績感到滿意時,我建議你開始自學一些國際一流大學的課程。例如,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開放式課程已經在網上無償發布出來,大家不妨去看看MIT的網上課程,做做MIT的網上試題。當你可以自如地掌握MIT課程時,你就可以更加自信地面對國際化的挑戰了。

總之,善於舉一反三,學會無師自通,這是大學四年中你可以送給自己的最好的禮物。


基礎知識:數學、英語、信息技術、專業基礎課


我曾經說過,中國學生的一大優勢是扎實的基礎知識,如數學、物理等。但是,最近幾年,同學們在目睹了很多速成的例子(如丁磊、陳天橋等)之後,也迫切希望能駛上成功的快車道。這漸漸形成了一種追求速成的浮躁風氣。有許多大學生夢想在畢業後就立即能做「經理」、「老闆」,還有許多大學生入學時直接選擇了「管理」專業,因為他們認為從這樣的專業畢業後馬上就可以成為企業的管理者。可不少學生進入了管理專業後,才發現自己對本專業的學習毫無興趣。其實,管理專業和其他專業一樣,都是傳授基礎知識和基本方法的地方,沒有哪個專業可以保證學生在畢業時就能走上領導崗位。無論同學們所學的是哪個專業,大學畢業才是個人事業的真正開始。想做企業領導或想做管理工作的同學也必須從基層做起,必須首先在人品方面學會做人,在學業方面打好基礎。

如果說大學是一個學習和進步的平臺,那麼,這個平臺的地基就是大學裡的基礎課程。在大學期間,同學們一定要學好基礎知識(數學、英語、計算機和互聯網的使用、以及本專業要求的基礎課程,如商學院的財務、經濟等課程)。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應用領域裡很多看似高深的技術在幾年後就會被新的技術或工具取代。只有對基礎知識的學習才可以受用終身。另一方面,如果沒有打下好的基礎,大學生們也很難真正理解高深的應用技術。最後,在許多的中國大學裡,教授對基礎課程也比對最新技術有更豐富的教學經驗。

數學是理工科學生必備的基礎。很多學生在高中時認為數學是最難學的,到了大學裡,一旦發現本專業對數學的要求不高,就會徹底放鬆對數學知識的學習,而且他們看不出數學知識有什麼現實的應用或就業前景。但大家不要忘記,绝大多數理工科專業的知識體系都建立在數學的基石之上。例如,要想學好計算機工程專業,那至少要把離散數學(包括集合論、圖論、數理邏輯等)、線性代數、概率統計和數學分析學好; 要想進一步攻讀計算機科學專業的碩士或博士學位,可能還需要更高的數學素養。同時,數學也是人類幾千年積累的智慧結晶,學習數學知識可以培養和訓練人的思維能力。通過對幾何的學習,我們可以學會用演繹、推理來求証和思考的方法; 通過學習概率統計,我們可以知道該如何避免鑽進思維的死胡同,該如何讓自己面前的機會最大化。所以,大家一定要用心把數學學好,不能敷衍了事。學習數學也不能僅僅局限於選修多門數學課程,而是要知道自己為什麼學習數學,要從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掌握認知和思考的方法。

二十一世紀裡最重要的溝通工具就是英語。有些同學在大學裡只為了考過四級、六級而學習英語,有的同學僅僅把英語當作一種求職必備的技能來學習,甚至還有人認為學習和使用英語等於崇洋媚外。其實,學習英語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掌握一種重要的學習和溝通工具。在未來的幾十年裡,世界上最全面的新聞內容,最先進的思想和最高深的技術,以及大多數知識分子間的相互交流都將用英語進行。因此,英語學習是至關重要的,除非你想做一個與國際脫節的人。在軟件行業裡,不但編程語言是以英語為基礎設計出來的,最重要的教材、論文、參考資料、用戶手冊等資源也大多是用英語寫就的。學英語绝不等於崇洋媚外。中國正在走向世界,中國需要學習西方的先進思想和先進科學技術,學好英語才是真正的愛國。

很多中國留學生的英語考試成績不錯,也高分考過四級、六級、托福,但是留學美國後上課時卻很難聽懂課程內容,和外國同學交流時就更加困難。我們該如何學好英語呢?既然英語是最重要的溝通工具,那麼,最重要的學習方法就是儘量與實踐結合起來,不能只「學」不「用」,更不能只靠背誦的方式學習英語。讀書時,大家儘量閱讀原版的專業教材(如果英語不够好,可以先從中英對照的教材看起),並適當地閱讀一些自己感興趣的專業論文,這可以同時提高英語和相關專業的知識水平。其次,提高英語聽說能力的最好方法是直接與那些以英語為母語的外國人對話。現在有很多在中國學習和工作的外國人,他們中的不少人為了學中文,很願意與中國學生對話、交流,這是很好的學習機會。此外,大家不要把學英語當作一件苦差事,完全可以用有趣的方法學習英語。例如,可以多看一些名人的對話或演講,多看一些小說、戲劇甚至漫畫。初學者可以找英文原版的教學節目和錄像來學習,有一定基礎的則應該看英文電視或電影。看一部英文電影時,最好先在有字幕的時候看一遍,同時查考生詞、熟悉句式,然後在不加字幕的情況下再看一遍,僅靠耳朵去聽。聽英文廣播也是很好的練習英文聽力的方法,大家每天最好能抽出半小時到一小時的時間收聽廣播並儘量理解其中的內容,有必要的話還可以錄下來反覆收聽。在互聯網上也有許多互動式的英語學習網站,大家可以在網站上用遊戲、自我測試、雙語閱讀等方式提升英語水平。總之,勇於實踐、持之以恆是學習英語的必由之路。

信息時代已經到來,大學生在信息科學與信息技術方面的素養也已成為他們進入社會的必備基礎之一。雖然不是每個大學生都需要懂得計算機原理和編程知識,但所有大學生都應能熟練地使用計算機、互聯網、辦公軟件和搜索引擎,都應能熟練地在網上瀏覽信息和查找專業知識。在二十一世紀裡,使用計算機和網絡就像使用紙和筆一樣是人人必備的基本功。不學好計算機,你就無法快捷全面地獲得自己需要的知識或信息。

最後,每個特定的專業也有它自己的基礎課程。以計算機專業為例,許多大學生只熱衷於學習最新的語言、技術、平臺、標準和工具,因為很多公司在招聘時都會要求這些方面的基礎或經驗。這些新技術雖然應該學習,但計算機基礎課程的學習更為重要,因為語言和平臺的發展日新月異,但只要學好基礎課程(如數據結構、算法、編譯原理、計算機原理、數據庫原理等)就可以萬變不離其宗。有位同學生動地把這些基礎課程比擬為計算機專業的內功,而把新的語言、技術、平臺、標準和工具比擬為外功。那些只懂得追求時髦的學生最終只知道些招式的皮毛,而沒有內功的積累,他們是不可能成為真正的高手的。

雖然我一向鼓勵大家追尋自己的興趣,但在這裡仍需強調,生活中有些事情即便不感興趣也是必須要做的。例如,打好基礎,學好數學、英語和計算機的使用就是這一類必須做的事情。如果你對數學、英語和計算機有興趣,那你是幸運兒,可以享受學習的樂趣; 但就算你沒有興趣,你也必須把這些基礎打好。打基礎是苦功夫,不願吃苦是不能修得正果的。


實踐貫通:「做過的才真正明白」


上高中時,許多學生會向老師提出「為什麼?有什麼用?」的問題,通常,老師給出的答案都是「不準問」。進入大學後,這些問題的答案應該是「不準不問」。在大學裡,同學們應該懂得每一個學科的知識、理論、方法與具體的實踐、應用如何結合起來,尤其是工科的學生更是如此。

有一句關於實踐的諺語是這樣說的:「我聽到的會忘掉,我看到的能記住,我做過的才真正明白。”

無論學習何種專業、何種課程,如果能在學習中努力實踐,做到融會貫通,我們就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知識體系,可以牢牢地記住學過的知識。因此,我建議同學們多選些與實踐相關的專業課。實踐時,最好是幾個同學合作,這樣,既可經過實踐理解專業知識,也可以學會如何與人合作,培養團隊精神。如果有機會在老師手下做些實際的項目,或者走出校門打工,只要不影響課業,這些做法都是值得鼓勵的。外出打工或做項目時,不要只看重薪酬待遇(除非生活上確實有困難),有時候,即便待遇不滿意,但有許多培訓和實踐的機會,我們也值得一試。

以計算機專業為例,實踐經驗對於軟件開發來說更是必不可少的。微軟公司希望應聘程序員的大學畢業生最好有十萬行的編程經驗。理由很簡單:實踐性的技術要在實踐中提高。計算機歸根結底是一門實踐的學問,不動手是永遠也學不會的。因此,最重要的不是在筆試中考高分,而是實踐能力。但是,在與中國學生的交流過程中,我很驚訝地發現,中國某些學校計算機系的學生到了大三還不會編程。這些大學裡的教學方法和課程的確需要更新。如果你不巧是在這樣的學校中就讀,那你就應該從打工、自學或上網的過程中尋求學習和實踐的機會。在網上可以找到許多實踐項目,例如,有一批愛好編程的學生建立了一個討論軟件技術的網站( www.diyinside.com ),在其中共享他們的知識和實踐經驗,並成功舉辦了很多次活動(如在各大高校舉辦校園技術教育會議),還出版了幫助學生提高技術、解答疑難方面的圖書,該網站有多位成員獲得了「微軟最有價值的專家」的稱號。


培養興趣:開拓視野,立定志向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我在「給中國學生的第三封信」中曾深入論述了快樂和興趣是一個人成功的關鍵。如果你對某個領域充滿激情,你就有可能在該領域中發揮自己所有的潛力,甚至為它而廢寢忘食。這時候,你已經不是為了成功而學習,而是為了「享受」而學習了。在「第三封信」中,我也曾谈到我自己是如何在大学期间放弃了我不感兴趣的法律专业而进入我所热爱的计算机专业学习的。

有些同學問我,如何像我一樣能找到自己的興趣呢?我覺得,首先要客觀地評估和尋找自己的興趣所在:不要把社會、家人或朋友認可和看重的事當作自己的愛好; 不要以為有趣的事就是自己的興趣所在,而是要親身體驗它並用自己的頭腦做出判斷; 不要以為有興趣的事情就可以成為自己的職業,例如,喜歡玩網絡遊戲並不代表你會喜歡或有能力開發網絡遊戲; 不要以為有興趣就意味著自己有這方面的天賦,不過,你可以儘量尋找天賦和興趣的最佳結合點,例如,如果你對數學有天賦但又喜歡計算機專業,那麼你完全可以做計算機理論方面的研究工作。

最好的尋找興趣點的方法是開拓自己的視野,接觸眾多的領域。唯有接觸你才能嘗試,唯有嘗試你才能找到自己的最愛。而大學正是這樣一個可以讓你接觸並嘗試眾多領域的獨一無二的場所。因此,大學生應當更好地把握在校時間,充分利用學校的資源,通過使用圖書館資源、旁聽課程、搜索網絡、聽講座、打工、參加社團活動、與朋友交流、使用電子郵件和電子論壇等不同方式接觸更多的領域、更多的工作類型和更多的專家學者。當年,如果我只是乖乖地到法律系上課,而不去嘗試旁聽計算機系的課程,我就不會去計算機中心打工,也不去找計算機系的助教切磋,就更不會發現自己對計算機的濃厚興趣。

通過開拓視野和接觸嘗試,如果你發現了自己真正的興趣愛好,這時就可以去嘗試轉系的可能性、嘗試課外學習、選修或旁聽相關課程; 你也可以去找一些打工或假期實習的機會,進一步理解相關行業的工作性質; 或者,努力去考自己感興趣專業的研究生,重新進行一次專業選擇。其實,本科讀什麼專業並不能完全決定畢業後的工作方向,正如我所強調的那樣,大學期間的學習過程培養的是你的學習能力,只要具備了這種能力,即使從事的是全新的工作,你也能在邊做邊學的過程中獲取足够的知識和經驗。

除了「選你所愛」,大家也不妨試試「愛你所選」。有些同學後悔自己在入學時選錯了專業,以至於對所學的專業缺乏興趣,沒有學習動力; 有些同學則因為追尋興趣而「走火入魔」,畢業後才發現荒廢了本專業的課程; 另一些同學因為在學習上遇到了困難或對本專業抱有偏見,就以興趣為借口,不願意面對自己的專業。這些做法都是不正確的。在大學中,轉系可能並不容易,所以,大家首先應盡力試著把本專業讀好,並在學習過程中逐漸培養自己對本專業的興趣。此外,一個專業裡可能有很多不同的領域,也許你對專業裡的某一個領域會有興趣。現在,有很多專業發展了交叉學科,兩個專業的結合往往是新的增長點。因此,只要多接觸、多嘗試,你也許就會碰到自己真正感興趣的方向。「數字筆」的發明人王堅博士在微軟亞洲研究院負責用戶界面的研究,可是誰又能想到他從本科到博士所學的都是心理學專業,而用戶界面又正是計算機和心理學專業的最佳結合點。另一方面,就算你畢業後要從事其他的行業,你依然可以把自己的專業讀好,這同樣能成為你在新行業中的優勢。例如,有一位同學不喜歡讀工科,想畢業後進入服務業發展,我就建議他先把工科讀好,將來可以在服務業中以精通技術作為自己的特長。

人生的路很長,每個人都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興趣愛好。在追尋興趣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找尋自己終身不變的志向。有一本書的作者曾訪問了幾百個成功者,問他們有哪件事是他們今天已經懂得,但在年輕時卻留下了遺憾的事情。在受訪者的回答中,最多的一種是:「希望在年輕時就有前輩告訴我、鼓勵我去追尋自己的理想和志向。」相比之下,興趣固然關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iayuk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